集团新闻

当前位置:首页 > 集团新闻 > 媒体国联

【媒体眼中的国联】无锡日报:华光股份精心打磨产品实现企业“长青”

发布时间:2016年04月06日  修改时间:2016年04月06日  

  

一台“老锅炉”背后的工匠故事

 

  本报记者 林叶

  一家始建于1958年的无锡老厂,历经半个多世纪风雨依然稳健如昔。数据显示,去年华光股份销售额达30多亿元,今年一季度又迎来开门红——完成发运17台锅炉,其中出口越南、印尼等国家的锅炉有7台,共计980蒸吨,出口产品发运量比去年同期增加205蒸吨,同比增长26%。“这些出口锅炉效率高,而且排放低,从能源效率提高和节能减排等方面来看代表着未来的发展方向。”无锡华光锅炉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邓迎强说。

  长盛不衰的产品背后必然存在一种内在的气质和精神。近日,本报记者走进位于城南路的华光股份厂区,探寻这台“老锅炉”背后的工匠故事。

 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,容不得一丝马虎

  走进华光股份厂区的大门,左手边的职工之家大楼上最显眼的位置挂着“质量是企业的生命”八个大字。

  “锅炉是高温高压工作条件下的高压容器,只要产品关键部位的质量出现一丝差错,就会造成事故。”邓迎强是焊接专业出身,1987年一进厂就在容器车间工作,车间生产的汽包是整个锅炉的“心脏”。他介绍,板材进厂后先卷制成锅筒,然后金加工坡口,通过自动焊、排孔、钻孔、热处理等工艺,部分工序需要工人钻进汽包内部进行焊接,把一节节锅筒连接成汽包。“有的合金钢材料要加热到80℃以上才能焊接,高强度的合金钢则要加热到175℃以上,虽然有自动化焊接设备,但是必须由工人进入筒体内操作,你想想那是什么滋味?”

  何为工匠精神?在邓迎强看来,就是一种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,不管技术再怎么发展,华光股份一丝不苟、精益求精的精神数十年如一日传承了下来。邓迎强拿出了公司的一份内刊,头条的标题是《一封驻印尼工地代表的来信》。他说,前不久,公司有一批产品出口到印尼,没过几天派驻工地的华光股份设计三处的一名员工就给总部来信,及时提出“工作还有改进空间”。信中写道,有的货物无法在一个箱子里装全,就会移到其他的箱子,这种情况最好做记录并告知到工地代表,这样万一现场急需某个零件时就会根据记录快速找到。“质量就是我们这个企业的生命,我们不会容忍有一丝的马虎。”邓迎强强调。

  员工自豪:别的厂家做不好,只有我们能做

  “别的厂家做不出的产品,我们做得出;别人不会做的工艺,我们会做。”这是记者在华光股份生产车间采访时,下转第2版>>>  上接第1版>>>工人们最引以为豪的地方。

  公司首席钣金技师陈国民从1985年进入公司以来,已经和锅炉打了30年的交道。他说,近年来,公司不断推出产品新工艺,结构部件越来越复杂,以近期的FW 项目为例,难点在于汽包人孔密封装置增加了一块垫片,要求跟人孔内壁的间隙不能超过1毫米,可是在制造过程中,由于不同材质热胀冷缩的程度不同,内壁和垫片之间通过高温650℃热处理后容易产生变形,其他公司做出来的锅炉一直有漏水问题,华光股份的产品却是一次性通过。陈国民说:“靠的就是多年来技术的积累和不断试错的韧劲。”

  锅炉大部分属于非标产品,品种又较多,这就导致很多锅炉的结构不一样,不能用通用的方法实施标准化生产。“一台锅炉由上万个零部件组成,连最基础的钢板材质都不同。干我们这个活,只能靠工匠精神。”从钣金工起步的陈国民,如今已是江苏省技能状元大赛钣金技术的裁判。2011年在制造燃油胀管锅炉时,他利用一台旧的万能机床,改装出一个复合夹具,将胀管、刮管、扳边三道工序一次性完成,工效提高了三倍以上。最近几年,在一批像陈国民这样的老师傅带领下,华光股份先后完成了50多项工艺技改或技术创新,仅去年就为企业节约成本500多万元。

  没有工匠般的态度,再自动化的设备也做不好

  “产品就是人品,工作要出精品。制造业企业没有太多捷径,就是要多干、积累、总结经验,踏踏实实在产品上下功夫,有了好产品还怕什么呢?”在华光股份20多年的工作生涯中,邓迎强始终对一件事记忆深刻:2004年,在承接美国一家锅炉制造公司产品加工时,国内对于汽包坡口与坡口之间的装配间隙要求执行不是太严,而美国公司要求必须是毫米不差,达不到就返工,甚至报废。“当时我们头上直冒汗。”邓迎强说。从那时起,华光股份就下定决心必须向国际一流企业看齐,如今,公司的产品已经打入东南亚、非洲、南美洲、北美洲、东西欧等地区,市场份额正不断扩大。

  眼下,华光股份正致力于环保能源领域核心设备的研发制造,逐步形成了燃气—蒸汽联合循环余热锅炉、垃圾焚烧锅炉、生物质能锅炉等系列产品,并向锅炉的安装、运行、维修、投资等服务领域拓展。“企业在转型,工人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‘打铁匠’。”但邓迎强认为,就算生产线越来越自动化,如果没有工匠般的工作态度,再自动化的设备也操作不好。

  “苦脏累,没人愿意干!”陈国民透露,自己多次在省、市的技术交流会上提出问题——冷作钣金的工种人员逐年在弱化,技术力量出现断层。“希望技校在培养学生的时候能够重视‘钣金’技术的教学,让这门手艺能更好地传承下去。”

  

    (4月3日无锡日报头版头条)